中共黄山市委黄山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加快建设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黄山样板的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浙江“千万工程”的重要指示批示、全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黄山会议和市委七届五次全会精神,根据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 加快建设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意见》要求,结合黄山实际,制定本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准确把握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的精髓要义和理念方法,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高效高质的农业强市,坚定不移走好质量兴农、城乡融合、绿色发展、文化兴盛、乡村善治、共同富裕“六个之路”,聚焦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以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为目标,以产业富民强村为主线,以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基础,以和美乡村省级中心村和精品示范村建设为抓手,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统筹推进党建带群建促乡村振兴满天星工程、“五微”行动、“六业千亿”行动等,真金白银地投,真刀真枪地干,分类建设、从容建设,由点及线、连线扩面,形成“点上有风韵、线上有风光、面上有风景”的引领、升级建设新格局,加快建设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黄山样板。
(二)基本原则
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注重挖掘与展现徽州传统村落底蕴和特色,防止千村一面;坚持以人为本、共建共享,激发农民群众主人翁意识,推动从“要我建”向“我要建”转变。坚持产业为重、统筹发展,聚焦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农村三产融合。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围绕建设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样板区和打造“全国最干净城市、最美丽乡村、最美风景线”,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转化通道。
坚持循序渐进、久久为功。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各项建设任务顺利完成;坚持党建引领、党政主导,深化党建带群建促乡村振兴满天星工程,形成党政齐抓共管、上下协调贯通、多方合力共建的工作格局。
(三)总体目标
深入实施“百村精品、千村和美”工程,推进实施“五美”行动计划,到2027年,实现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乡村人才活力迸发,乡村文化日益兴盛,乡村生态环境优美,乡村组织保障有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水平显著提升。百村精品,即计划利用5年时间,建设200个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通过典型示范,引领带动更多乡村实现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有机融合,充分彰显山水徽韵。千村和美,即统筹推进规划布点中心村建设和一般自然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在现有593个省、市县级中心村基础上,每年再建设80个左右中心村(其中省级中心村40个左右)、总数达到1000个,实现和美乡村中心村全覆盖,全域打造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县(区),推动乡村建设和发展提档升级、比学赶超。
二、重点任务
(一)实施乡村产业丰美行动计划
1.加快培育乡村特色产业。坚持种养一块抓、粮肉一块抓、头尾一块抓,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深入实施以“茶花草鱼”为重点的“六业千亿”乡村产业振兴行动,乡村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1350亿元。培育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强企,产值10亿元龙头企业达3家、超亿元以上企业达60家,农产品加工产值达400亿元。高水平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全面培育和打响田园徽州、黟品五黑、歙采缤纷、状元好物、太平有礼、祁红屯绿、徽味无穷等精致农业品牌。实施徽菜产业“双百亿”工程,大力发展以徽州臭鳜鱼为代表的徽派预制菜产业,推动预制菜产业科技化、规模化、集聚化、链条化、品牌化、绿色化发展,力争到2027年,全市预制菜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60家,预制菜全产业链产值突破200亿元。争创一批农业产业强镇、“一村一品”示范村,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一批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通过订单生产、股份合作、劳务协作、创业带动等方式,推动产业链向乡延伸、向村覆盖,让村集体和农民更多享受增值收益。创建绿色生态农业带,推动农业从生态底色好到绿色发展强。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设施,在重要流通节点建设产地冷链集配中心。(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林业局、市商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卫生健康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此项及以下任务分工均需各区县组织落实,不再列出)
2.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加快推进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建设,一体推进休闲旅游发展、和美乡村建设、传统村落保护。推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开展乡村旅游“点线面”行动,形成宜居宜业宜游的和美乡村标准,持续开发研学游、夜间游、康养游、乡村游、红色游、创意游等旅游业态,推动村庄变景区、农房变客房、创意变生意、生态变业态、资产变资金,着力打造具有世界级魅力、彰显山水徽韵的乡村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深入实施百佳乡村书屋和百佳咖啡屋“双百计划”。继续争创一批国家等级旅游民宿和国家级、省级、市级乡村旅游重点村,打造一批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园区。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村集体和村民入股乡村旅游合作社、旅游企业,通过股份合作、就业带动等,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卫生健康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深化电子商务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完善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推动农产品流通业提档升级。深入实施“数商兴农”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完善农村电子商务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稳定运营250个以上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统筹推动冷链园区、冷链基地、冷链集配中心等物流载体布局,实现物流服务乡村可达,进一步降低乡村物流成本。引导各类服务主体把服务网点延伸到乡村,围绕农业生产、农资供应、信息中介、餐饮购物、养老托幼、休闲娱乐等,发展生产生活性服务业。(市商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农业农村局、黄山供销集团、市民政局、市妇联、市邮政管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实施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程,用好用活集体经济专项补助资金,推进村村共建,实现抱团发展。每年谋划实施一批示范性强、带动性强、效益好的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因地制宜推进具备条件和有需求的乡镇建设乡村振兴产业园。深化农村“三变”改革,每年打造5—7个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探索推广“村落徽州”等模式,创新乡村运营机制,突出“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打造产业村落、基金村落、艺术村落等,培育发展特色种养、农事参与、文化体验、徽茶美食、休闲度假、新安康养等业态。支持村干部带头发展产业,对在村级集体经济经营管理中成效突出的村干部,按规定给予激励。到2027年,全市培育100个乡村运营示范村,经营收益5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达50%以上。(市委组织部、市农业农村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财政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实施乡村人才秀美行动计划
5.推进乡村生产经营人才引育。大力实施“四乡工程”,遴选招募乡村合伙人,支持组建乡村创业协会,鼓励各路人才下乡,以组织化方式打造乡村振兴特色人才示范地。优化升级“迎客松英才计划”,持续开展“就业春风”“走百镇联千村”等行动,健全矩阵式能力提升培训体系,持续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政策落实力度,继续建设一批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园等载体,培育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徽创客、新农人。到2027年,新培育高素质农民5000名以上,乡村产业带头人达2500名。(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民政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6.推进乡村科技人才引育。巩固提升科技特派员“一对一”服务行政村实效,推深做实“科技特派员+”制度。持续开展乡村振兴人才职称评审,对扎根乡镇基层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实行倾斜政策。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定向培养,强化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市科技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市农业农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7.推进乡村公共服务人才引育。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实施乡村创客、乡村首席服务官引育行动,着力建强乡村推介官、乡村设计师、乡村运营师等乡村振兴人才队伍。认真落实农业农村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我的家乡我建设”活动实施方案》,吸引一批退休人员来黄定居、返乡创业。加快培养乡村规划、建设、管理等各类专业人才和乡土人才,鼓励城市规划、设计等各类人才下乡创业就业。深入实施乡村文化、教育、卫生人才培养工程,培育一批乡村文化带头人、文化志愿者、非遗传承人、中医药技能人才等。(市委组织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商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农业农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8.促进乡村留才用才。着力落实乡村人才振兴有关激励政策,鼓励专业技术人才扎根基层,对在乡镇基层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连续工作满30年且具有中、高级职称资格的,可不受岗位职数限制聘任相应职务。选树一批乡村人才先进典型,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各类人才,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扬和奖励。按照中央和省委部署,探索“乡编村用”,吸引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并取得相应学位的人才,投身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委编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农业农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实施乡村乡风纯美行动计划
9.加强乡村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扎实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等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农民爱党、爱国、爱村、爱家情怀。大力挖掘和传承徽州优秀传统文化,打响“德耀黄山”品牌,推深做实“徽风细语”思想政治工作品牌。加强意识形态管理,依法规范乡村各类活动。(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农业农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0.深化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深化拓展全域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按规定开展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美丽庭院等创评,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最美婆媳”等先进典型遴选和好家风好家训宣传。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与作用发挥,大力推广乡风文明“六个好”积分制、“便民餐厅”“红黑榜”等特色做法,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妇联、市农业农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1.完善乡村公共文化供给。加快建设覆盖全市的公共文化设施服务网络,提升综合文化站、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服务效能。组织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黄山庆祝活动”、“四季村晚”等农民群众性文体活动,扎实做好“文化进万家”、“送戏进万村”等文化服务,大力推进农家书屋数字化建设。加强乡村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持续完善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积极举办农村群众性体育健身赛事活动。(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体育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2.传承乡村特色文化。赓续农耕文明和农耕文化,大力传承发扬徽州文化。积极创建国家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加快建设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争取建设国家级徽文化研究院。强化徽州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探索创新活化利用方式,构建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产业引领、特色发展的多元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模式。实施徽州文脉传承、徽剧振兴等工程,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实施黄宾虹故居保护利用项目,举办纪念戴震诞辰300周年、徽学学术大会等系列主题活动。组织开展乡村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和活化利用,加强乡村非遗、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挖掘整理和传承保护工作,推进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与开发,培育壮大全链条徽州文化产业。(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旅游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农业农村局、市社科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3.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充分利用生态、文化、“南新安”中医药等资源优势,加快建设长三角绿色生态康养基地。推动镇村景融合一体发展,推进知青小镇、牧野小镇、上海海派社区等建设,加强与周边自然保护地、风景旅游地等资源联动,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休闲农旅精品线路和产品。大力发展“民宿+产业”,一体推进“设计+运营”,积极培育摄影写生、非遗演艺等新业态,新安康养、研学修学等“养生+养心”沉浸式体验新模式,推出一批“徽字号”精品线路、徽州美宿、文创产品和节庆赛事活动等。培育一批“后备箱”基地,大力发展徽派乡村美食、非遗手工制作等乡愁经典产业,促进特色农产品就地销售就地增值,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市委宣传部、市发展改革委、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生健康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实施乡村生态绿美行动计划
14.持续改善人居环境。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全面推进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深化“五微”行动,持续推进艺术乡建,加快和美乡村中心村建设升级,打造一批有风韵、有风光、有风景的特色生态乡村。到2027年,卫生厕所基本普及,清掏管护机制全面建立。完善全域农村生活垃圾智能化收转运体系,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与源头减量,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高水平推进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样板区建设,积极推广EOD开发模式,编制并实施《黄山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双提”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分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治理率达70%;全面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实现长治久清。(市农业农村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卫生健康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5.打造美丽宜居村庄。持续巩固提升以“五清一改”为重点的村庄清洁行动成果,引导农民逐步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全域推进村庄净化、绿化、亮化、彩化、美化,因地制宜利用“金边银角地”进行“五小园”等微改造精提升,不断提高人居环境舒适度。整治利用村庄无功能建筑和闲置地块,适度打造村民共建共享共管的公共活动空间。积极构建绿色生态农业系统,着力打造全市农药集中配送2.0版、全国首个全域茶叶无农残城市。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就地就近消纳和资源化利用,到2027年,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稳定在92%以上。开展美丽庭院“满庭芳”创建行动,推动乡村庭院环境从“整洁外在美”向“特色内涵美”转变。(市农业农村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水利局、市林业局、市妇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6.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加快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进一步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到2027年,新建改建农村公路633公里,基本实现2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建制村公交通达率达85%。因地制宜推动供水入户,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5%以上,加强供水稳定性和后续管护,全面实现24小时供水。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农网户均配变容量提升到3.5千伏安。行政村5G通达率达98%以上,网络质量良好、运行稳定。强化农村公共设施与场所雷电防护能力建设。(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市气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7.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优化城乡公共服务资源均衡配置,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公平可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义务教育巩固率稳定在99%以上;养老服务站(农村幸福院)建设覆盖率55%以上;建设县乡一体、乡村一体、医防融合的整合型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县域内就诊率90%左右,打造农村30分钟急救圈。探索推广经营主体开办“足不出村”模式,满足“就近办”需求。推进“一站式”便民服务,实现党务服务、基本公共服务和公共事业服务就近或线上办理。(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残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实施乡村社会和美行动计划
18.强化党建引领。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村党组织对各类组织的领导,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大力实施抓党建促“五微”和美乡村满天星工程,加强村“两委”班子特别是带头人队伍建设,持续培养选树“乡村振兴担当作为好支书”,评选“最美村支书”。开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培训,持续推动乡村干部外出开展组团式、沉浸式体悟实训,建好用好乡村干部实训基地,强化教育培训和擂台比武。到2027年,农村基层干部至少集中轮训1次。派强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健全常态化驻村工作机制。(市委组织部、市民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9.优化自治管理。完善村规民约,规范自治程序,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开展村务公开标准化建设试点。拓宽自治协商平台,增强农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实效。实施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1311”工程,健全“党建+信访”工作机制,全面推行“群众点名、领导接访”“驻村夜访”“响潭实践”等基层治理创新经验,推广运用“积分制”“清单制”“作退一步想”工作法等有效治理方式,争创一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市民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委政法委、市政府信访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0.实化德治新风。充分挖掘古徽州崇德向善、厚德载物、扶危济困、邻里互助等优秀传统文化因子,遴选推广一批优秀村规民约,发挥“一约四会”作用。深入开展精神文明教育,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落实农村党员干部操办婚丧事宜报备制度,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革除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创建休宁县婚俗改革试验区,争创一批县级以上文明村镇。(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民政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1.深化法治建设。加强法治宣传教育,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浓厚氛围,引导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深入开展“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创建一批“民主法治示范村”。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乡村、法治乡村建设,扎实开展风险排查,确保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到2027年,每个行政村原则上培养6名以上“法律明白人”,新创建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58个。(市司法局、市委政法委、市公安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政策支撑
(一)加大有效资金投入。在保证现有财政资金投入基础上,多渠道整合资金支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用好省下达新增地方政府一般债1000万额度,支持区县政府谋划实施一批公益性基础设施;鼓励区县对上申报地方政府一般债额度,支持精品示范村建设。加强项目资金统筹使用,用好衔接推进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整治、乡村产业发展等重点涉农资金,以及土地出让收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收入等资金;各级相关部门在分配农业农村、交通运输、农村水利等涉及重点任务的相关项目资金时,向精品示范村和省级中心村建设倾斜。鼓励市、区县属国有企业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多种市场化方式参与和美乡村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开发“村落徽州贷”等金融产品,为精品示范村和省级中心村定制专属金融服务方案,帮助解决发展难题。建立财政、基金、银行、保险、担保“五位一体”协同支农机制,设立绿色食品产业等基金,用好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完善专项金融对接机制,推动普惠金融精准滴灌乡村。(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农业农村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商务局、市教育局、市卫生健康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乡村振兴局、市林业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人行黄山市分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黄山监管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全面开展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丰富“党建+信用”平台,做实“六个好”乡风文明评议,推动村党组织与金融机构建立“党建金融联盟”,全覆盖选派金融村官助力乡村振兴。用好“政府分险+财政贴息”“先信用后抵押”等政策,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投入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探索信用积分嘉许机制,规范“生态美·信用好”超市运营,拓展教育、医疗、农险等信用礼遇清单,引导农民群众向上向善。(市委组织部、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人行黄山市分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黄山监管分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数据资源局、市新保中心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将符合条件的项目打捆打包交由市场主体实施,支持社会资本按市场化原则更多投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采取贷款贴息、财政补助、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本以村企共建、捐资助建等多种方式投入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鼓励各地结合实际设立乡村振兴基金、成立乡村振兴投资公司,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人行黄山市分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黄山分局、市农业农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强化用地保障。落实省、市关于盘活农村土地资源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关政策措施。县、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时,严格落实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新编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可以对暂时无法明确位置、用途的地块留白,预留不超过5%的建设用地规模,用于暂时难以定点定位的零星分散农村公共公益设施、村民住宅、新产业新业态、乡村文旅设施、现代农业产业园及其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项目。各地在处置当地存量土地相应核定的新增建设计划指标中,安排至少5%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重点保障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用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确需占用农用地的,在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中优先安排;占用耕地的,要依法依规落实“占补平衡”。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及农业设施建设用地落实“进出平衡”。积极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方式,有效盘活利用存量建设用地和耕地后备资源新增耕地。在尊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意愿的前提下,可将村内空闲地、依法回购的闲置住房所涉宅基地,以及其他集体建设用地,规划为工业、商业、旅游、康养、娱乐等经营性建设用地,依法依规运用市场化手段保障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用地需求。积极推进歙县、黟县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盘活闲置存量建设用地,优先用于支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切实承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工作领导责任,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市委、市政府每年召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现场会。市级成立“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作推进小组和工作专班,市委、市政府分管负责同志分别担任组长、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推进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农村局,每季度召开一次调度会。建立市直部门联系精品示范村建设工作制度。区县要建立相应工作推进机制,按照《安徽省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标准(试行)》要求,扎实推动各项重点任务落地落实。(市“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作推进小组各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加强协调联动。坚持分兵把口、部门协同的推进机制,市直各牵头部门要围绕建设任务,制定具体工作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实化细化工作举措,选树各自领域行业重点工作的典型。动员引导“万企兴万村”、社会组织等各方面力量倾斜支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鼓励教学科研、规划设计等单位积极投身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深入开展实习实践实训活动。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到农村休闲度假,推动农村产业消费升级。(市“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作推进小组各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加强宣传引导。编制创作一批反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成果、彰显时代特征的文艺作品,营造乡村建设浓厚氛围。通过短视频、乡村直播等方式,加强乡村网络宣传和营销,将精品示范村打造成彰显“五微”“五美”的特色村、人气村。强化舆论引导,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总结推广精品示范村建设好经验、好做法。(市“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作推进小组各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加强考核激励。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工作纳入市委年度综合考核、市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市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以及党委(党组)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内容。市推进小组结合实际制定行之有效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每年开展检查督查,确保建设质效。按照规定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成效显著的地方、集体和个人进行表扬激励,对工作推进不力、考核评价排名末位的区县视情通报或约谈。有关部门要持续跟踪落实情况,防范和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确保不变形、不走样。(市委组织部、市委农办、市农业农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