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潭镇奏响乡村振兴“奋进曲”
近年来,黄山高新区新潭镇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坚持党建引领,不断创新人才工作机制,立足区域产业发展,积极探索“党建+人才”助力乡村振兴新路径,激发新潭镇发展活力。
——启航·人才汇聚
紧扣产业项目用才,强化人才支撑“力度”,以产业链聚人才链、以人才链促创新链,实现产业发展与人才集聚螺旋式上升,驱动高质量发展“智慧引擎”。持续做好头雁项目。7名热血满腔的第一书记怀揣使命,奔赴乡村,成为推动地方转型的关键力量,为各村绘制了一幅幅充满希望的发展蓝图。各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墙绘焕彩、绿树成荫、鲜花盛开,村部广场成为村民们的欢乐海洋,200余个村居角落也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强化示范引领,树立一批高技能领军人才,带动农民整体技能水平梯度提升。上资村胡泉建立以草莓良种引进、大棚草莓无公害栽培技术研发、示范及新技术推广普及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家庭农场,带着对土地、对农村的热忱,帮助村民解决就业问题,助力乡村振兴,做好新时代的草莓“新农人”。不断壮大人才队伍。招聘12名“一村一大”,储备村(社区)后备干部43名,持续推进“千名干部下乡助力乡村振兴工程”,科技特派员16名、金融“村官”14名、基层农技人员3名,提供技术指导、生产培训与金融咨询,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人才保证。
——绽放·项目落地
着眼产才融合聚才,提升产业发展“高度”,激发人才在产业发展中的创造力,扩大镇域产业发展思路。艺术与生态共舞。长源村党总支书记汪靖积极整合村庄现有资源,发挥生态文化优势,推动“艺术长源”和美乡村建设,开展村企合作,聚集40余名青年艺术家,协同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集群。村内精心设计多处打卡点,包括玫瑰大道、大型墙绘、“天空之境”等,带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推动传统产业转型。长林村党总支书记胡常青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坚持村集体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改善两手抓,利用黄山高铁北站区位优势,创建“黄山太美”国际旅行社,运营黄山北站后方收费停车场,因地制宜发展西瓜、菜豆、小番薯等蔬菜瓜果产业。以蔬粮复兴闲置地。仙林村党支部书记程鸿源不断探索“小田”并“大田”实践方法,盘活撂荒土地,着力规模化发展蔬菜粮油特色种植业。全面推行复耕复种,为了确保作物的高品质产出,整理堤坝20余处,修建2.8公里灌溉水渠,让150亩闲置土地焕发生机。
——蜕变·全面赋能
聚焦振兴需求育才,增强产才供需“精度”,深入挖掘优势资源,加强教育、培养和管理,推动产业需求与人才供给精准匹配。建立干部生态链。着力健全完善干部源头储备、培养任用、管理监督“生态链”,深入实施综合考评体系,科学设置10项量化考核指标,加快形成优秀干部脱颖而出、健康成长、勇担重任的良好局面。聚焦多方位“育才”。2024年组织4名镇村干部外出体悟实训,新潭镇组织镇村干部赴徽州区、黄山区等地考察学习2批次,人数60余人次。组织3名党员干部,2名非公企业党组织书记,2名党建指导员,8名社区党组织书记和社区工作者等参与相关业务培训。深入实施干部“培优”。2024年组织开展镇村干部学习培训提升7期,涵盖党纪学习教育、信息稿件撰写与照片拍摄、发展党员、安全生产等方面,200余人次参加,进一步提高镇村干部的整体素质,提升镇村干部履职尽责能力,为加快建设产城融合、生态宜居的幸福新潭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展望·持续努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看到了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每一次的变革,都是向着更好的明天迈进的坚实步伐。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深化学习“千万工程”经验,巩固现有成果,突出以产业链布局人才链,积极探索人才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子,探索更多可行方案,为乡村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加速实现人才集聚和产业发展同向发力、同频共振,不断为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增添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