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十四五”发展思路、目标和重点工作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强化“两个坚持”、实现“两个更大”目标要求,围绕“双主城”产城一体融合发展定位,充分发挥高新区在体制机制创新、发展质量和发展速度上的头雁效应,打造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极,早日跨入国家级高新区行列。
(二)主要经济指标
突出目标导向,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按照“跳起来摘桃子”,“两个前列、一个快于”(主要人均经济指标全省前列、社会生态指标全国前列;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快于长三角地区)要求,拉高工作标杆,提升发展质量,进一步争先进位、不断缩小与省内先进开发区的差距。初步考虑主要经济指标发展目标如下。
1.园区规模迈上新台阶。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安徽行动计划”和“五大发展”行动计划,推动主导产业集聚发展,优化园区经济结构,预计“十四五”期间园区经营收入年均增速10%,总量突破200亿,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8%。
2.产业发展实现新跨越。围绕新型工业化,实现“规上、高新、战新企业倍增计划”,到2025年,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00家,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十四五”期间,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0%,战新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速高于11%。
3.开放融合取得新进展。对标长三角先进经验优化营商环境,以开放、服务、创新、高效的发展环境招大引强。“十四五”期间,招商引资到位内资年均增速15%,实际到位外资年均增速10%,省外亿元以上项目到位资金年均增速15%,确保每年签约落地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15个。
4.效益提升培育新动能。充分发挥财政作为“改革加速器”“增长推进器”的作用,着力壮大财源,优化税源结构,做大财税总盘。“十四五”期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速为6.6%,力争到2025年财政收入突破12亿元,收入质量提高,稳定性进一步增强。
(三)重点工作
1.创建国家级高新区。把创新驱动作为高新区发展的核心,围绕智能制造、绿色食品、数字经济、生物医药主导产业,抓好招商和产业培育,强力推进数字经济小镇、绿色经济小镇、非遗经济小镇等3个小镇建设,支撑和集聚产业发展,推动高新区产业由转型走向成形,力争2022年获批国家级高新区。
2.推进产业倍增计划。用好各级促进新型工业化奖励资金,发挥好“专精特新”基金、磐界基金撬动作用的同时,根据产业发展需要适时设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基金,推进产业倍增。3年实现高新技术企业、战新企业数均突破40家;5年实现产值达50亿元企业1家,20亿元企业2家;战新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企业总产值达60%。
3.探索创新发展模式。抓好上海“反向飞地”斐迪园建设,探索“研发孵化在上海、生产基地在黄山”的“黄山经验”。抓好未来科技城、创新大厦、中科创新广场、华软信息、万创医药产业园、青网科技园等平台建设,引进培育科技型企业,不断提高亩均、人均效益,跟上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步伐。
三、“十四五”发展的路径和措施
(一)突出区域规划,争取更大空间。一是强化要素保障,深入研究制约高新区发展的基本农田、有条件建设区、限建区、用地规模、国有林地、退耕还林、农民建房等一系列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和措施,积极对上争取相应指标,做好土地规划要素的保障;二是积极谋划“十四五”期间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呼应机场搬迁,实施“东连、西扩、南并、北进”发展战略,积极完成总规修编,提高产业用地比重,重点围绕齐云大道两侧、金鸡峰以南区域、高铁站前区等,优化调整产业用地布局结构。修订完善道路交通、给排水、防洪除涝、竖向等专项规划,科学指导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对照现代城市建设标准,对标长三角大都市,克服“千城一面、万楼一貌”,高标准推进双主城中心城区建设。
(二)突出产业发展,发挥更大效益。一是优存量,提升工业实体实力。按照“五未”土地处置行动的决策部署抓好效益提升,推动高质量增长。突出抓好“市级队”企业,提升支撑能力,创新提质一批优势型企业。推进产业培育计划,推动科技型企业成长为规上企业,按照“分类指导、分级培育、重点突破”原则,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三级梯度高企培育体系,不断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二是扩增量,做强做优主导产业。瞄准国内外500强企业、央企和上市公司,引进具有产业牵动性重大项目。围绕中国银联、小罐茶、国药等龙头企业,加大数字经济、绿色食品、生物医药产业上下游企业招商,着力引进培育科技型企业。加大富田精工、欣叶安康、大舜激光等企业的培育,“十四五”期末,力争新增主板上市企业不少于3家。三是提质量,推进产业倍增计划。用好各级促进新型工业化奖励资金,发挥好“专精特新”基金、磐界基金撬动作用。拟定并出台《黄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关于推动工业企业高质量发展五年倍增行动计划(2020—2025年)》,为高质量建成“黄山新城”、全面提升产业总量扩张、结构优化和效益提升,提供有效保障。
(三)突出项目推进,夯实发展基础。按照数量多于“十三五”、质量优于“十三五”、投资总量高于“十三五”的要求,围绕“产业新城、城市新区”建设目标和主导产业发展,细化各领域项目谋划,建立《黄山高新区十四五发展项目库》,动态管理续建、新建、谋划重点项目,坚持以五大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围绕新基建、高新战新产业类、补短板基础设施类、增动能商业类、融合发展社会民生类等,深度谋划一批项目。目前积极推进及谋划项目近120个,其中中国银联黄山园区、新兴产业园二期、徽艺小镇、万创生物医药园、绿色食品园、小罐茶功能性茶饮品、卫生用品智能装备制造基地、湾谷斐迪园、东湖商业综合体等项目计划纳入市级“十四五”重大项目库。瞄准国家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不动产信托基金,省市三重一创、服务业等专项资金项目做好对上争取,扩大有效投资,带动民间投资,夯实发展基础。
(四)突出主导产业,抓紧招大引强。一是围绕主导产业,优化产业平台利用,如上海湾谷斐迪园、数字小镇、绿色食品产业园、新兴产业园和未来科技城存量资源,聚焦数字经济、绿色食品、生物医药三大主导产业,紧盯长三角、珠三角、杭州都市圈等重点区域,主动出击,推进银联数据服务中心、拉卡拉支付产业园、爱能森智能设备产业园等重点项目签约落地。按照《黄山市重点产业链链长工作机制》要求,围绕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绿色食品、生物医药产业,积极做好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工作。二是围绕国家高新区争创和双主城建设,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的整体规模、质量和效益。着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增强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商务服务对高新区经济发展的创新驱动力、辐射带动力、融合渗透力、人才支撑力。三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推进徽艺小镇建设,一期确保2021年对外营业。二期项目启动建设,面向全国引进省级以上具有典型代表的国家级大师,探索发展“夜游经济”“线上文创”,实现文旅融合实力跃升。
(五)突出优质服务,营造良好环境。一是要素保障,强化基础配套。着力破解林地、耕地、能耗等瓶颈,超前研判、解决项目推进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有效缩短“谈地、净地、挂地、工地”环节时间。提升基础设施配套能力,重点抓好轩辕大道、迎客松大道等主干路网建设,优化对外交通组织,拓展发展空间,加快项目落地。二是对标对表,创优营商环境。学习长三角发达地区经验,盘活存量,汇聚资源,借力招商。对标全国一流、全省最优,学习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上海“店小二”服务,开展“区域评价”、“智慧园区”、“飞地经济”和“标准地改革”等省级试点,常态推进“四送一服”双千工程、重大项目“双进双产”,优化“全程代办”,梳理“赋权清单”,探索“二号公章”,简化审批流程,压缩落地时间,建设与黄山自然环境相媲美的营商环境。